第三百一十二章 要命的茶-《耕耘贞观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李靖隔天便是来到兵部,通过兵部体系以公文形式把李泰对军事上的疑问解释给李泰。

    毕竟自己已经退休了,再跟魏王有私下里往来却是不好,还是公事公办才得体。

    此刻远在西海郡薛仁贵一如往昔的锻炼学府兵,七八月份几乎是冰雪来临前的最后时节,等到这一段时间过了,怕就是要进入到冬季的雪天了。

    正如此,这段时间的薛仁贵相当努力,学府兵们先经过救援诺曷钵,又杀败雄象精锐,到底是已经成长起来。

    薛仁贵看着这一支精锐在自己的手中诞生,还是很自豪的!

    而等到带着学府兵来到这里,便薛仁贵便见到这西海郡的热闹。

    西海郡在入冬前,周围部落全部都过来这边交换物资了。

    王玄策凭借着自己快速掌握各种地方语言的能力,以及打败雄象,阻止吐蕃北进的威望,足以让这些当地的部落信服。

    他不但让他们把部落中青壮留下来帮忙,跟他们交换的物资也公正,最重要得是还有茶这对异族来说的极品物资!

    在李泰的定位中,茶叶就是学府兵的常备物资,主要是茶饼这种东西容易保存,使用方便,在没办法供应蔬菜的情况下,茶饼就是非常不错的替代产品。

    而肉砖配茶叶,就是李泰给自己预备役的基本配置,只要背上十斤炒面,六斤肉砖,四斤茶叶,基本能让任何一名学府兵脱离补给战斗三十天到四十天,有水就不用担心补给。

    而王玄策自己来到高原上生活后,发现魏王是真英明,在这里生活没茶是真不行。

    这里的伙食以经营牧场为主,所以吃得也是牛羊,而这东西吃多了燥热,油腻、不易消化,这就需要茶叶来进行消化。

    同时当地可以吃的东西也太单一了,吃多了会让人萎靡不振,有了茶作为补充王玄策才在这地方安心的待下来。

    更重要得是,当地乃是苦寒之地,土咸水涩,茶可以帮助代谢水中的有害成分。

    可以说,自从来到了青藏高原,一开始还是有几分水土不服,而医疗营开出来的药方居然是多喝茶水后,茶这种东西就彻底成了驻扎在西海郡的驻军的必备品了。

    茶这种东西,对边疆地区的人来说,实在是太具有吸引力了。

    当初没见过也没什么太多要求,毕竟都没有自己还能说什么。

    但王玄策对那些对待大唐友好的羌族部落,时不时的送一些茶饼表达亲善。

    当这些羌族的本地部落尝到了茶之后,那就完全不一样了,对他们来说这就是必需品。

    以前没有茶水,浑浑噩噩过日子就过日子,但现在没茶水,那真是会死人的!

    但现实是,茶这种东西就算是王玄策也不是很多,王玄策通知杜楚客送后勤时,便让杜楚客多送些茶跟米粉过来就好,反而倒是肉砖,不需要送过来了。

    因为这一年时间,王玄策也逐渐把草种体系为根基的畜牧也开始弄起来了。

    说实话,青海这边光照充足,日照强烈;冬寒夏凉,暖季短暂,冷季漫长,雨量偏少,雨热同季,跟幽州那边的天气完全不一样。

    所以自己第一年对这气候还有几分不了解,没想到天居然冷得这般快,导致牲畜折损不少,但在第二年,王玄策便适应过来了。

    与当地游牧民族最大的区别是,王玄策在春夏季节时,会大面积的种植牧草,当然相对来说更准确的是播撒牧草种子,让牧草种植在这田野里面疯狂生长。

    然后跟当地游牧民族那种追逐水草而居,吃完一处水草便去下一处水草并不一样,王玄策会定期收割种植出来的牧草,建立供给牲畜休息的屋社,收集牲畜粪便煤炭为过冬做准备。

    总之在冬天到来前,会尽可能做好让牲畜过冬的准备,甚至让牲畜在冬天除了不能外出奔跑以外,说不定还能让牲畜待在屋子里继续长膘,这是当地的游牧民族所难以想象的。

    说实话,王玄策这样的方式也是遇到了好时候,那就是地球的平均温度颇高。

    所以等春夏季,青藏高原上因为雪山融水产生的湖泊可谓是一个接着一个,让整个青藏高原并不缺水,而这也让王玄策的计划拥有了基础。

    如果是换了现代这种平均温度较低,根本没有什么雪山融水,王玄策的计划想要把种子计划顺利的执行下来,这难度怕是难得惊人。

    但无论怎么,至少随着这个种植计划的顺利落地,至少王玄策证明李泰的想法是能在这边实现的。

    更重要得是,不是以游牧民族的方式实现,而是按照李泰所说的,以农耕形式去畜牧边疆,这所带来的意义,却是截然不同的。

    虽然是种植牲畜吃的草,而不是人吃的稻谷小麦,所以让这时代的人看起来有点蠢。

    但就现实意义来说,这件事的成功,足以让游牧民族不再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。
    第(2/3)页